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职业院校: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根本)工程。我省是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份。每年培养、输送大量人才,为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促进就业做出重要贡献(贡献)。但是,我们必须(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发展)滞后,职业教育发展(发展)不平衡(不平衡),公众认可度不高,人才匮乏。培训模式不反映就业(绩效)。存在教学特点、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要求、教育质量不能(不能)充分满足行业企业就业需求等诸多问题。
要站在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发展)只有培养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人才,才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变革),为我省实施“三大发展(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推进“两个跨越”,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进步的需要。根据省领导批示,为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政府统筹,普及高中教育
1.强化政府统筹责任。牢固(稳定)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巩固(稳定)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发展)水平,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展) 。强化市(州)人民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责任,合理配置两类高中的教育资源,包括(含)校址、师资、基本(基本)办学条件等,根据要求两类高中招生规模大致相当。管理(经办)强度及资助项目投资等。
2、巩固(坚定)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发展)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重点发展(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基本持平。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统筹招生体系和统一招生平台。扩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区域范围和招生规模。严禁公办高中违规跨地区招生、超计划(计划)招生、竞争生源。依法加强民办高中招生管理(办理)。
3.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结构)。市(州)政府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需要,根据城镇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完善本地区职业学校布局。鼓励工业经济发达(繁荣)地区在县域内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积极规范和支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通过兼并、托管、合作、整合等方式做强、做精、做专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推动布局更加合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
4、继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实施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基础)能力标准化建设(立项)项目,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落实《四川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设置)规划(方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信息化等方面推进改革(变革)创新。科技应用和师资队伍建设(编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市(州)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组织),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基础)能力建设(建设)。
5、探索通识与职业融合发展(发展)模式。探索发展(开展)综合性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办理)、考试招生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实施普通职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
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6.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开设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等课程,全面开放,并良好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发展),为实现就业能力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将工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引入校园、课堂,促进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育崇尚劳动、敬业守信、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创新。
7、增强职业吸引力。围绕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指导学校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完善配套专业和行业之间。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各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强专业设置政策指导,推动(推动)本地区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各职业学校能够专心经营好它。 )地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所需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高职院校要建立以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带动专业改革(改革)、以产业技术进步带动课程改革(改革)、以实际应用带动教学改革(改革)的机制,精准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专业吸引力。实施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设置)规划(方案),建设(设置)一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特点)专业点。
8.全面推行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服务)发展(实施)、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目标),科学确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技术和技能人才。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行“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积极推行(推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推动(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服务)基地。鼓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对接最新行业、专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标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一体化,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教学、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认证等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
9、打造一支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落实《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设置管理(办理)暂行规定》,配备齐全专职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实行有定额、无固定人员的管理(办理)办法,聘任具有专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教职工总数的10%以内。增加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价机制,探索设立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职称。学校。鼓励应用型大学和职业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力争到2022年,应用型大学和职业学校拥有一大批行业企业认可的领军人才。
10.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基础)能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三通两平台”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创建)。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建立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激励(鼓励)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和管理(办事)模式。推动数字化、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实训设施设备建设(设置)中的应用,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拉近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距离,促进信息化建设。工程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推动(推动)优质信息资源跨区域远程共享,提高边远贫困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11.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发展)。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设立)符合当地(当地)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职业教育工具合作行动计划(计划)(2019-2022年)》,积极与东部支持省(市)对接,建立“一对一” ”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加强联系,在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实施自下而上的合作行动。鼓励全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支持发展(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专业,建设(设立)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加大对连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秦巴山区、乌蒙山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升级、脱贫攻坚不相适应等问题。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方案),探索实施“9+5”免费教育试点。
三、畅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渠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2.推进中高职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稳步扩大五年制一贯制及相应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毕业生比例高职院校,推行“文化素质(本质)+专业技能”评价方式。2022年起,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于当年春季举行。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按照有关规定确定报考条件和录取标准,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公布。“文化素质(精髓)”成绩“+职业技能”为基础(根本)依据,参照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择优选取。入场。对技能突出的人才实行免试录用办法。
13、推动(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改革,开展“3+2”、“3+3”分段式培养试点,建立健全分段式)培养模式,并转化为高等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学籍管理(办理)和保障措施(办法)等标准化(规范)管理(办理)制度。推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改革(改革),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省级衔接专业目录,研究确定衔接改革(改革)试点专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试点计划。落实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科学确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规格和目标定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改革(改革),制定衔接改革(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衔接改革(改革)试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组织实施衔接改革(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标准。衔接专业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开发,逐步推广应用,建立层次清晰、衔接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体系。推动中高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系统设计教学组织方法,探索“订单式”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培训”和“现代学徒制”。
14.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职业学校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模式。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协议、托管等方式,建立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相适应的校际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落实分段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合作院校在招生考试、专业建设(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建立教师联合教研制度,鼓励试点院校建立“定期(定期)研讨、专题培训、常态交流”的教师联合教研工作机制。通过与中、高职院校教师合作,开展专业课程建设(设置)、高质量观课、评课、讲座等教研活动,共同组织实施企业岗位实习、晋升的进修、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不断地(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15.加快建设(设立)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服务(服务)能力为目的,聚焦四川省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成长产业和新兴主导服务(服务)产业,积极对接产业链,满足创新链需求,通过综合教育改革(改革)试点、重点示范专业建设(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将加快我省本科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形成一批服务服务(服务)业转型升级、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以及先进技术的转让。力争到2022年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发展)氛围(氛围)
16、加强组织领导。市(州)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办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加强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办理),必须按照本实施意见。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职业学校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办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
17.完善支持政策。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和产业发展(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推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规模和结构(结构)。区域产业发展(开发)和城乡建设。 (建)适应、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发展)、适度推进。将职业学校建设(设置)用地纳入当地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计划),非营利性民办职业学校建设(设置)用地享受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政策。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生均资助制度。
18、营造良好的氛围(氛围)。建立职业教育宣传长效机制。继续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发展)成果,展示职业学校学生的精神、技能和才华。完善职业教育先进表彰(表扬)奖励制度。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我省建设(创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典型经验(经验)和好做法,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伟大”的社会氛围(氛围)。创造”,营造人人都能成才、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