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

admin 2023-09-21 23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摘要: 教高厅〔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乡村振兴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农村局、林业...

教高厅[202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村(农牧业)部门(局、委)、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乡村振兴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农村局、林草局、乡村振兴局,部属有关高等院校、部省共建有关高等院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和视察清华大学期间的重要讲话,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业科学建设,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支持和服务农业农村建设农业强国。现提出以下意见。

1、全面加强认识农民、热爱农民的教育。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作为涉农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要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农业、了解农业、热爱农业。加强和改进农耕教育,将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设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加强“大国三农农耕”“农耕中国”“生态中国”等农林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推广农耕、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农耕、读书、教育的综合教育功能是立德、增智、强体、育人。

2.大力推进农林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涉农学科和专业结构,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专业调整、优化、升级和新建,增强学科、专业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健康、乡村发展。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布局建设一批新兴农业——相关专业。

3.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适应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实施拔尖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发展动植物生产、林学等农林本科优势学科,依托高水平农林专业林业院校科教协作,探索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积极适应农村和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工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产教融合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积极满足乡村人才振兴新要求,校地联动着力提高学生生产技能和企业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能就业、能用的人才,保留下来,并且做得很好。农林人才类型。

4、努力提高农林专业学生素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质学生报考农业相关专业。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和农林智能装备相关学科纳入相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即就业、毕业即就业”改革试点。在为本科生分配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时,适当倾斜农林专业院校。

5.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专业建设一批一流的核心课程,着力推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及时将农林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打造“性别优先”农林黄金课程。构建数字农林教育新模式,大力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行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笔试、非标准化答题考试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和创新能力。

6、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创建一批优质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一批一流核心教材,加快涉农新兴专业教材和新形式教材建设。鼓励农业相关院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组织政治素质高、专业素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主编或参与编写优秀农业著作。教材,体现农林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反映农林教育教学改革新趋势,就是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切实落实高等学校教材选用主体责任,严格教材选用和选用审核,防止内容过时、低水平重复、简单拼凑的教材进入课堂。

7.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综合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农林院校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打造一批核心实践项目。依托种质资源库(苗圃)、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林草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一批新型农林科教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依托平台的建设和评价。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基地的综合育人功能。建设一批农耕、读书教育实践基地,支持涉农院校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然文化遗产地、农业园区、国家公园、美丽宜居乡村等社会资源拓展和发展丰富教学场地,加强农耕、读书等实践教学。

8、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快建设一批高素质核心教师队伍。推进涉农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定期开展农林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证书持有制度,加强新进农林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地区性虚拟教研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涉农院校选派教师到农林企业工作(兼职)培训,聘请科研院所和企业一线专家兼职聘请专任教师或导师,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结构建设。

九、加强农业科教协同育人。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动省一农林大学与省农(林)科院全方位合作,提高产教融合水平。 “一省、一校、一院”协同育人模式。瞄准农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大学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农林产业学院。瞄准农林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创新技术,支持高水平涉农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未来技术学院生物育种等领域,将优质行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育人功能,支撑高水平科研创新人才培养。

10.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涉农高校农林相关领域前沿科学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攻关生力军作用,在生物育种、农林关键机械装备、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农业节水、病虫害防治、智慧农林技术等,力争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推动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高水平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依靠农业科技。

十一、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功办好中外合作办学等教育合作项目,推动涉农院校学科建设大学和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建设一批国际农(林)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农(林)业国际事务以及农(林)业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和制定,开展现代农(林)产业援外培训,增强自身素质。国家在农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12.创新评价机制。把培养懂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作为检验农林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农林院校。以教育行政部门为龙头,行业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和社会机构共同组成的质量监督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本科农林专业三级认证,确保资质、提高标准、追求卓越,逐步实现农林专业认证全覆盖。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完善教师评价方式,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分类评价,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晋升岗位,根据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畅通职称晋升渠道。

1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部省共建,进一步加大对农林院校的支持力度。统筹支持高水平农林院校免试推荐研究生名额安排。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农林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继续支持农林专业和农林院校发展。农林部门加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积极支持农林院校发展。各地要加强政策、资金的协调和配套,协调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资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积极支持新农科建设。

14.加强组织实施。各相关高校要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农科创新发展。和林业教育。省教育、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乡村振兴等行政部门要把新农业科学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工程,协同解决农业农村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林业教育。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11月23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