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高校,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admin 2023-09-21 21
首批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高校,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摘要: 教高厅函〔2020〕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

高教委函〔202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厅(局)有关部门(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委、省建设各高校、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有关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6月5日

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灵魂、网络安全的盾牌、经济转型的引擎、数字社会的基础。加强特色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实现我国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研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开展特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示范软件学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特色软件人才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特色,聚焦发展,深化软件人才改革大力开展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动软件生态圈建设,充分发挥软件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强的。

二、建设目标

围绕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特色示范软件学院,探索中国特色软件人才生产与教育一体化培养路径,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软件人才,推动软件关键技术突破,构建软件产业生态系统,提高国民软件素养,形成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

3. 构建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家育人,把德育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突出特色。推动分类发展,充分发挥办学专长和优势,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聚焦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推动科教创新、产教融合,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统筹规划。统筹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统筹企业实践和学校培养,统筹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统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协调推进特色软件学院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围绕服务国家软件发展战略,主动适应行业需求,深化体制改革,打破高校与行业壁垒,创新符合软件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积极引导科学规范行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人才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相关专业参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开源社区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深化“一带一路”产业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水平。

四、施工任务

(一)强化使命驱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思想政治课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充分认识自主可控软件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职业规划,以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使命,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软件人才培养特色建设,探索特色专业建设规则。围绕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人才的独特需求,加强先进软件架构、工程方法和算法模型教育,提高学生质量管理意识贯穿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增强集成和系统创新能力。积极培育重点开源项目,聚集优秀开源人才。积极推进产业技术软件化,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构建健全软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课程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三)创新培养模式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和新形式教学课程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迭代更新教学内容,推广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和在线教育支撑工具广泛应用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围绕行业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鼓励毕业论文(论文)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鼓励课程学习成果与相关技能证书建立适当衔接,搭建人才培养全流程记录平台,打通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障碍,促进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专业认证与行业认证的衔接。

(四)注重产业导向

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和管理。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实验平台建设等,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学院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公共教学资源和实践培训资源共建共享。鼓励行业组织在学院建设、评价、考核、认证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队伍建设

高水平师资是培养高水平软件人才的必要条件。要创新高校师资队伍招聘和考核机制,推进导师双向评价认定,开辟校企教师互聘渠道,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高水平专家授课。加强双向国际交流,建立一支由国内外专职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要制定支持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积极支持教师到重点行业相应企业兼职、挂职,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深化产教融合

大学培养的软件人才、大学研发的关键技术,必须通过产业转化为生产力。要主动对接行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协同创新教育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建设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水平的校企合作。高校、行业企业等联合开发的优质产品。课程资源、特色教材、教具促进学生多专业协同培养。支持创建软件领域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建立软件产学合作协同教育联盟,推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等方面协同。对周期长的软件科研项目,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规划,保证持续的人才供给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科研基金。

(七)严格教学管理

严格教学管理,注重提高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国家高等学校生师比要求,完善师资队伍。完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学生实习成果转化为学分的机制。鼓励立足企业需求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支持企业专家与大学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科学合理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八)促进国际交流

软件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国内企业的发展需要,又要面向全球化的趋势。要推动软件学院整体与软件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研究、共享促进双方发展。拓展国内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的渠道,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软件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和各国优秀人才来华就业。

(九)推进质量建设

健全和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是推进软件院校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软件相关专业的质量标准,推广先进的软件质量工程技术和方法,推进软件全过程质量管理人才培养。要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质量预警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十)强化组织保障

高校要充分认识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对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特色软件学院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并选择合适的候选人。组建了软件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完善软件学院内部组织体系,加大人员、经费、政策等资源配置力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5、建设项目立项

按照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相关要求,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建设布局,指导组织项目实施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建设与评价。

(一)申请条件

一所具有特色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应该已经具备或者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相关专业已纳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范围,并具有比较优势;

2、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合作企业在相关软件领域走在前列;

3、由高水平教师和高水平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

4、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

5、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为人员招聘、日常运营等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6、学校提供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

(二)立项程序

1.依托学校实际,立足学校实际,明确软件学院在重点基础软件、大规模工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超过两个领域)和建设思路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全面开展示范建设,建设教学和管理队伍,明确体制机制。

2.符合条件的部属高校和部省共建高校直接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其他高校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同时,申请单位应通过当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报告。

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等,按照原则开展培养建设坚持“集中示范、分类培育”,根据建设成果开展建设。动态调整。

四、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协调各种资源,为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优惠,推动高质量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