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促进块状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引导强县经济向什么转变

admin 2023-09-21 41
促进块状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引导强县经济向什么转变摘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和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促进大学转型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1. 重要性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未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转型发展改革顶层设计不足、改革动力不足、制度约束过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高校要从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转型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立足当前工作定位,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改革创新。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正在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导、示范推广,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办学理念真正转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向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创新和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想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学校设置、招生计划、资助体系、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制度等重点难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评价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以评价促建设,以评价促转型,使转型大学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贴合社会需求,更加符合教育办学宗旨。应用型大学的定位。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当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需求驱动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一线技术技能提升,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显着提升,推动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高校建成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学技术转移中心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转型的主体是学校。按照一批试点、一批推进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带头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试点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大学转型内生动力活力,带动更多地方大学加快转型步伐,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省级统筹、协调推进。转型的责任在于当地人。充分发挥省政府统筹力量,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总体布局结构,制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加强省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协调配合,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工作。

三、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

3、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确立应用型定位和培养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立足发展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服务地区和行业的需求。制定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转型高校要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切实发扬民主,通过广泛的思想动员,通过学校章程、党代会和教师大会决议,明确学校类型定位和转型发展战略' 国会。

四、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大学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共建高校,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享。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建设。创业一体化发展机制。

5、抓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增强把握社会经济和技术重大变革趋势的能力,加强战略谋划和布局,实现弯道超车。适应、融合、引领服务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推动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渗透和应用,推动本地“互联网+”战略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优势。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业转型升级、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院校。

6、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和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转制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教育集团,也可以与行业企业、产业集群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建立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校理事会(理事会)制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来自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成员比例不低于50%。支持行业企业全面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积极争取校内地方、行业、企业的资金、项目、资源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7.建立紧密衔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根据需要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通过改造传统专业、开设新型复合专业、建立课程超市,大幅提高复合技术人才培养比例。建立由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引导的新专业设置机制。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发展本地区(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8.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流程,牵头应用“卓越计划”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内容与专业水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连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践实训时数占专业总教学时数的30%以上,建立实践实训和实习的质量保证机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具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转制高校要建立以专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相关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教育应以工业先进技术转移创新为目标,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招收具有技术应用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和创新。

9.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为驱动,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行业企业一线需求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来源,全面实施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控等广泛应用,通过校校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

10.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构建基于生产和服务真实技术和流程的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和实验实训环境。根据所服务行业的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资金、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全面开放、运行高效的专业或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11.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中职、专科有机衔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教育衔接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职技术技术人员的比重,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就业“旋转门”机制,为一线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和技术人员。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毕业生比例。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行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

12.广泛开展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线劳动者技术提升、技能深化、职业转型、城市融入等需求,大力发展应用型继续教育形式多样、贴近需求的先进技术。主动承担地方继续教育任务,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把转制高校打造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依托的继续教育基地、适应技术进步加快的加油站、科技进步的中转站。适应传统产业改造,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试点院校招收优秀中等、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和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员的,应当将技术技能测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教育部制定了考试招生改革相关实施意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办法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按省级报教育部备案。招生计划、方案、流程、结果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14.加强“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调整师资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办法,积极引进行业认可的专业人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和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临时工作和实践培训。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价、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5.提升应用驱动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和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强国。科技服务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开辟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通道,不仅与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对接,还与中职、专科层次对接,广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16.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适合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科研质量标准、内控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为主要标准评价教育质量,以服务业企业和服务社区为绩效评价标准,重要内容是将先进技术转移、创新转化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支持政策和推动机制

17.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职责。各地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意愿和办学基础确定试点院校,并充分评估试点方案。试点院校在考试招生、教师聘任、教师职务(职称)评价、财务管理等方面享有自主权。

18.加快配套制度改革。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应用型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制定应用型大学评价标准,开展转型发展成效评价,强化行业与专业融合程度、实验实习培养水平与专业教育契合程度、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团队、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鼓励行业企业等第三方组织开展质量评价。制定试点高校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改革方案,支持试点高校依法加快设置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法规制度和配套政策。

19.加大对试点高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招生计划的增量增量、存量调整,支持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招。将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试点高校具有“双资格、双能力”的人才纳入中央和地方相关人才支持项目。在国家资助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中适当增加高校选拔试点计划。支持试点大学与国外同类大学合作办学,结合教育援助、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走出去办学。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作用,与国外相应联盟、协会开展互惠合作与交流。

20.加大对改革试点的金融支持。各地可结合实际完善相关财政政策,对改革试点总体规划给予优惠支持,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技术含量高、办学成本高、成本低的行业专业的支持力度。很难跑。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中央财政将根据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和相关评估结果,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等专项资金,及时奖励改革成效显着的省(区、市)。高校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优化调整经费结构,重点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和实习、“双师型”建设。 “技能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积极创新支持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

21.总结推进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在省级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梳理改革试点的经验和案例,拟推动一批试点方案科学、行业企业大力支持、实施效果显着的试点典型大学,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联合建立跟踪检查评价体系。

22.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和舆论环境。加强对转型发展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举办转型试点高校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和师资培训班,坚定改革信心,形成合力为了改革。广泛动员各部门、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参与改革方案设计和政策研究。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试点经验。

根据本意见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指导。

教育部2015 年10 月21 日

----------------------------------

相关链接: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就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答记者问。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