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为揭示学前教育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新教育”运动中的学前教育代表人物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和比利时教育家德克罗利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蒙特梭利提出,学龄前儿童经历各种敏感期,容易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在于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通过儿童的自由活动促进自我发展。她强调感官教育,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材。但她的训练方法比较机械,脱离了孩子的现实生活。德克罗利也主张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但他认为孩子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分组活动和学习,“为孩子们的生活做好准备”。他的教育体系基于三个过程:观察、联想、表征(通过活动、口语、写作和手工表达)。他还关注并亲自编写了一些教学游戏。蒙台梭利和德克罗利等人推动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开始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康有为和蔡元培都提出了对儿童的公共教育。 20世纪初,各地设立了少量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幼儿园实施方面,中国先模仿日本,后学习欧美,并深受教会影响。当时,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其中,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儿园,对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设备等进行实验研究。着有《儿童心理学研究》、《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书。与此同时,陶行知创办了农村和工厂幼儿园,出版了《关于建立农村幼儿园的宣言》、《新世界的幼儿园》等著作。张雪门主持象山慈善医院北平幼儿园师范学校,出版《幼儿园教育概论》、《新幼儿园教育》、《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组织法》等著作。这些著作为中国学前教育学的建立迈出了第一步。
学前教育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外的研究成果在以下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父母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儿童语言和认知的发展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等。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儿童情感发展与儿童行为研究、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实验研究、特殊儿童教育等。我国学前教育的研究工作也日益开展,如:研究对象扩大,儿童年龄延长至3岁之前。 注重进一步应用儿童发展理论,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过程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 从学龄前儿童是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关注学前儿童智力的早期发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注重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等。
学前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首先要掌握“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相关新信息。其次,在日常学习中,要多学习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要注意查阅相关参考书目和使用参考工具,浏览一些原创教育著作,阅读相关杂志和报纸。
学前教育课程特色
1、学前教育重在分析和理解
本课程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很多问题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明白。有些感悟只能通过反复实践和理解才能获得。因此,你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死记硬背只是一种表面的学习方法。本课程应注重分析和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教育情况相结合,有选择性地、有重点地记忆。
2、学前教育更加注重自学
本课程课时较少,但知识容量较大。学前教育往往四年只开设一个学期,而学前教育的内容相对集中、广泛。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往往无法消化吸收。老师的讲课实际上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果你真的想学习知识,就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来获得。因此,师范生需要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与中学不同,老师经常使用多个版本的教材来学习这门课程,因此需要做大量的笔记。在这门课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可能会这样开始:这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主要是做笔记。有的老师还会提供大量参考书,并反复声明这些不是教材,仅供参考。由于本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大部分是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单纯的教材很难集中、全面、及时地体现出来。这进一步倒逼师范生要学好每一堂课,记好笔记成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幼儿机构开展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