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武汉二本院校(武汉二本院校最新排名)

admin 2023-12-01 53 抢沙发
武汉二本院校(武汉二本院校最新排名)摘要: 编辑|雪七 题图|baidu  部分资料来源于知乎  武汉留不住人是正常的,留住人才是不正常的。  为什么?  我先问你,你知道武汉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吗...

  

  编辑|雪七 题图|baidu

  部分资料来源于知乎

  武汉留不住人是正常的,留住人才是不正常的。

  为什么?

  我先问你,你知道武汉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吗?

  想当年中共建国的时候,对武汉的定义是: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她的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

  

  作为华中中心的武汉,拥有高等院校82所,高校数量中国第二(一本高校10所,二本12所,三本高校23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军事院校7所,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两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有七所)

  培养研究生的高校18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6所。在校大学生规模居中国首位,达104万人。

  所以,作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国家在武汉开办一系列的大学,起到的其实是为华中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

  举个栗子,我们来看看现有著名高校的合并前身

  武汉大学:华中地区的文理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地区的工科学校

  

  学校前身分别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设立的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后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898年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三校在2000年5月26日合并组建为全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农业学院、同济医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华中地区的专科学校

  即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历经华中大学、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师范学院等多个历史阶段,于1985年正式定名为华中师范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华中农业大学

  

  部分科系最早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

  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校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

  另外,还有一些国家级的专业学校,也放在了武汉,分别是:

  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经邓小平批准,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该校68届地质学系校友。

  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水利学院,这两个合并到了现在的武汉大学里

  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建材学院)、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造船)、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造汽车),这三者合并成了现在的武汉理工大学。

  

  这就是传说中的武汉地区top7的来历。

  以上这种学校,像一般的省,比如说河北、河南、山西,基本上一个都没有。

  所以,国家把大家请到武汉来读书,不是为了让大家建设武汉的,是为了让大家建设祖国的。

  如果大家都留在武汉,别的地方还怎么搞教育、农业、医学、财政、地质、测绘、水利、建材、汽车、船舶?

  要是大家都来了武汉就不想走,那国家就麻烦了。

  怎么逼大家走呢?

  把工资弄低一点,把房价弄高一点,把工作弄得难找一点。

  市场总要出清,价格是最好的供需调节器。如果武汉的天气更好,城市更干净,武汉人民更文明,武汉的房子就会更贵,工资就会更低。不然的话,武汉那100多万大学生最后去哪里呢?

  

  我认识有个妹子是武大新闻系的,毕业那年,全国所有新闻单位(无论央媒还是地方媒体)招聘,都不收报名费,唯独湖北报业传媒集团,收了50元报名费;

  退一步讲,收费就收吧,笔试现场,公然给关系户递送纸条,令人瞠目。拟招聘29人,知情者称已经内定27人,事后果然。

  她觉得很不爽,我觉得干得漂亮。

  武汉这不入流的传媒格局,配得上武大新闻系么?

  武大新闻和华科新闻都是在全国排得上名次的, 那么多优秀的毕业生最后都去了南方【著名的“南方系”中坚分子都是武大新闻毕业生】以及北方【现在北京新媒体领域及互联网创业领域,武大和华科学生越来越多】。

  所以,在武汉好好学,出去好好奔(四声),才是武汉对人才最殷切的希望,才是武汉教育,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哪!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