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河南名气大的二本(河南名气大的二本院校)

admin 2023-12-05 167 抢沙发
河南名气大的二本(河南名气大的二本院校)摘要: 高考指南:河南最好的十二所大学。  NO.1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军队5所综合大学之一,...

  高考指南:河南最好的十二所大学。

  NO.1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军队5所综合大学之一,地处河南郑州,隶属总参谋部建制领导。学校始建于1931年,1999年6月,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

  1931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

  后建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报务训练班;(同一时期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后演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49年3月,在张家口组建的"军委工程学校"标志着学院的正式创建。后来几经搬迁,多次更改校名。

  1978年,原工程技术学院的工程技术方面相关专业从洛阳搬到郑州,组建新的工程技术学院。洛阳剩余部分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986年6月,改称信息工程学院。

  1991年6月,江泽民主席为学院亲笔题词:“发扬严格勤奋团结献身的校风,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重点理工科军事院校”。

  大学合并成立后,曾一度分为“信息技术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后又合并。

解放军测绘学院

  1946年5月5日,经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批准在长春创建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隶属司令部作战处建制。5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随总部撤离长春,迁至哈尔滨。8月1日正式开学。

  1946年8月中旬迁至黑龙江省勃利县。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迁至沈阳。学校设大地、地形、制图三个专业。

  1950年1月中央军委电令,将东北军区地图科及其所属机构,即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从司令部作战处建制改归总参谋部建制,由东北军区代管。

  1950年9月学校按正规大学改建编制,开办本科、专科和训练班。

  1952年,设置大地测量、航空测量、地形、制图、政治教育、文理6个系,并接收了撤消后的中南、西南、华东测绘学校的学员。

  1953年7月19日,中央军委电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8月1日举行了更名典礼。

  1953年11月20日学院迁至北京市(现北京电影学院一带)。

  1954年增设军师测绘主任专修班,并列编为速成系。

  1959年4月海测系列入学院建制。

  1963年海测系迁至浙江江山县,与综合系合编为海道测量系。

  1966年1月海道测量系移交海军。

  1968年8月开始,学院大批教员、干部被送住“五七”学校劳动。

  1969年6月21日,学院被正式撤消。12月,军委同意重新组建测绘学校,12日任命了学校领导干部,成立了建校筹备小组。

  1970年3月,筹备组由北京迁至武汉办公。9月正式开学,编制实行校队两级,编3个部、9个科、7个队,设大地、航内、航外、制图4个专业,学制一年。

  1973年开办教师进修班。

  197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校在郑州选点建校,

  1975年开办了三年制大专班和二年制中专班。7月郑州动工。

  1976年恢复三级制,设天文大地测量系、航空摄影测量系和制图系,科改为处、成立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和学员归系建制。7月,学校由武汉迁至河南省郑州市。

  1978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恢复为测绘学院。

  1981年7月增设测绘勤务系。学院设3个部,4个系,17个专业。

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

  1947年8月,在河北平山县创办的中央机要训练班。

  1949年3月,中央军委在张家口创办机要通信干部学校,该校第三部从事机要人员训练。

  1952年3月,训练班第三部和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重组,在长春组建机要青年干部学校。此后,校名几经更改,校址多次变迁。

  1969年6月,由于十年动乱,学校被撤消。

  1978年3月,在郑州重新恢复组建,定名为"解放军技术学校"。

  1983年6月,改名为"电子技术学院"。

合并至今

  1999年6月,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毛泽东主席专门为学校前身题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训词,江泽民主席题词勉励学校“办成有特色、高水平重点理工科军事院校”,胡锦涛主席殷切希望学校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理论、技术支撑。学校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以15名院士为代表的杰出人才群体,以“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员,以HJD04机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成果,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学科实力雄厚,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军队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军队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全日制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在全国第三次学科评估中,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排名全国并列第五。学校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构建了9个学科群,以此为基础设立信息系统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密码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理学院、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以信息主导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组织架构。

  学校拥有一支院士领军、博士为主体、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39人,硕士生导师32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导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达60%以上,3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获“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9人次成为“863计划”专家组成员,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0余人次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和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

  学校从195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学校积极构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先后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提名奖,24篇论文入选全军和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6篇论文入选全军和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被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5人被评为军队优秀毕业研究生。学校从1985年开始与地方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

  NO.2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是河南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入选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校本部四个校区分别是: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和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1.5万人,以及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00余人。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42年国立河南大学的前身),1952年该校迁入郑州成立河南医学院(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校),她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教育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教授,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化学家侯德榜教授,耐火材料专家钟香崇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孙国梁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董民声教授,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人体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泜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合校十五年发展,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均衡发展;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霍裕平、吴养洁、申长雨、马蒂(外籍)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炯天、杨胜利、王复明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工程院何季麟院士担任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英国医学科学院尼克·莱蒙院士担任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张海先生、二月河先生等执教我校。

  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校本部设有108个本科专业。主校区面向全国招收一本学生;南校区国际学院在一本招生,北校区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在二本招生。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人才。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全国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类别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7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学校滋兰树蕙,桃李芬芳,50万名校友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拥有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钙镁磷复合肥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大学);拥有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资源材料等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设有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药物研究院、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测试与计算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计16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论文7篇。201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5项(含1项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4项(含2项重点项目)。

  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广泛。拥有微纳成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与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伍伦贡大学及波兰华沙大学、罗兹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学生互派交流机制。学校每年接待国(境)外来访1000余人次、数百名师生出国(境)访问交流,在印度设孔子学院,每年有1300余名推免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就读。学校发起创建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校企、校市合作关系。9家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达2万余张,年总门诊量达1000余万人次。郑州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上市,业绩位居本行业全国前两名。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年产值达2.4亿元,成为河南民用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先企业,形成郑大服务品牌。

  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部大学章程颁布实施,开启了学校依法治校的新征程。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以‘一省一校’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快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思路;确立了“4231”综合改革方案。今天的郑州大学,正按照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努力建成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打造一流学科,争创一流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NO.3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中国最憋屈的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这里曾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后两场全国会试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1912年,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与当时的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194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将河南大学全体师生从开封迁到苏州吴县,河大师生的生活得以维持,教学逐渐步入正轨。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以河南大学一批进步师生为基础在宝丰筹建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11月,将中原大学迁往开封河南大学校址办学。1949年,河大的左翼去了武汉、右翼去了台湾,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水利系组建武汉水利学院,财经系组建中南财经学院,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整个河南大学被搞得七零八落。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由师范院校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大学。2000年7月,开封医专、新开封师专并入河南大学,重建医科。2001年10月,位于开封市西区的河南大学新校区奠基。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2011—2020年)》,进一步确立河南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2年9月25日,河南大学迎来百年诞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题词“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并比照“211工程”项目学校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截至2016年3月,学校有24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双聘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 ,省级优秀专家34人,各级特聘教授6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24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

  建校百余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以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河南大学已培养了近50万名各类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56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都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扩大招生、新校区建设等,在提高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办学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河南大学现设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淮河临床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民生学院、国际汉学院、欧亚国际学院、人民武装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公共体育教研部等学院(部),94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4300多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3人,正副高级职称16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6万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人,留学生近300人。学校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建有国家教育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4个国家级教育、科研基地。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750万册(件)。校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所具有厚重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近年来,习近平、李克强、江泽民、贾庆林、李岚清、吴官正、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先后莅校视察,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时亲笔书写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的题词。2012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为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题词“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并比照“211工程”项目学校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河南省人民政府也专门颁布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2011—2020年)》,进一步确立河南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河南大学的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中共河南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学校必须坚持走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并确定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左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初步达到国家一流大学水平,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达到国家一流大学水平,学校稳居国家一流大学行列。

  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先后经历了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

  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诞生,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拨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1923年3月3日, 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 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增设医科。

  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河南信阳、南阳、洛阳,陕西西安、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惨重,但仍办学不辍。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1946年后,设立工学院,后将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

  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以河南大学一批进步师生为基础在宝丰筹建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11月,将中原大学迁往开封河南大学校址办学。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400多人为基础,接回迁徙到苏州的河南大学1200余名师生,重组河南大学,省政府主席吴芝圃任校长,下设文教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4个学院。河南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并发展为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并发展成为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大学行政学院独立,现为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河南大学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财经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两校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新增物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1962年7月,河南艺术学院并入,建立艺术系;河南体育学院并入体育系;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地理系。至此,学校有中文、历史、政教、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10个系。

  1979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也由师范院校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省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目前,河南大学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33个学院(部),94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4300多人,其中专兼职院士13人,正副高级职称16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6万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人,留学生近300人。学校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特种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建有国家教育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4个国家级教育、科研基地。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750万册(件)。校区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明校区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1)、天津大学(985):1934年8月,河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1938年,河南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后经多次合并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1949年,河大的左翼去了武汉、右翼去了台湾,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财经系再次被并入中南财经学院。

  (4)、华中师范大学(211):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

  (5)、郑州大学(211):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今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

  (6)、河南农业大学(省属重点):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

  (7)、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省骨干):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3月,撤销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建制,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8)、武汉大学(985):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水利系组建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

  (9)、华中农业大学(211):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0)、江西农业大学(全国重点):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

  (11)、湖南大学(985):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12)、河南师范大学(省属重点):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改称开封师范学院,二院改称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

  (13)、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75年,原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

  (14)、河南大学(省属重点):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由师范院校逐渐转变为综合性大学。

  NO.4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先后经历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农科、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办学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9月成为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

  学校下设20个学院,设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5个博士点,80个硕士点,3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4个本科专业(方向)。各类在校生32000多人。

  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80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64人,博士学位5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6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10人。

  学校建有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34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

  

  学校建有郑州市文化路、龙子湖和许昌新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建有两地三校区互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规模与内涵并重,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NO.5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成为煤炭行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涵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学九大学科门类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401人,其中院士(含双聘)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有22个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学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建有电工电子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8亿元。学校坚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建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75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和开展本硕、硕博连读资格,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有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2012年国家学科评估中居全国前10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在全国排第5名。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55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69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测绘局、体育总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49个,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38个,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7项,年度科研总经费突破2.7亿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909年2月25日,清政府河南交涉局与英国福公司签订《河南交涉洋务局与福公司见煤后办事专条》,其中第八条规定:“路矿学堂,议定本年春季开办。”

  1909年3月1日,英国福公司按上述条款规定,创办焦作路矿学堂。田程为首任监督(校长),设矿务学门,首批招收学生20人。

  1915年5月7日,英国福公司与华商中原公司合组福中公司,学校更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归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辖。

  1919年,学院易名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1921年,学校易名福中矿务大学。

  193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易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学校成立校董会,河南省主席刘峙任主席。

  1933年,焦作工学院根据教育部规定,改科为系,设置采矿冶金系和土木工程系。

  1936年5月,焦作工学院调整系科,采矿冶金系分为采矿系、冶金系,土木工程系分为路工系、水利系。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学院西迁陕西。

  1938年7月,教育部决定将焦作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关林暂行复校。

  1949年9月,焦作工学院迁回焦作,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1950年1月,焦作工学院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

  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

  1950年9月,焦作工学院根据燃料工业部的通知,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2月,中国矿业学院主体迁往天津,原校址继续办学。

  1958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建立焦作矿业学院,中共焦作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张超兼焦作矿业学院院长。

  1959年3月,焦作煤矿学校并入焦作矿业学院。

  1959年9月,焦作矿业学院归属煤炭工业部领导。

  1961年10月,郑州煤炭工业学院并入焦作矿业学院。

  1995年4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焦作矿业学院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

  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焦作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NO.6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是河南省第三所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河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前身)理科,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应建设之急需,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一所大学,校名暂定为“平原大学”。1951年3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学校定名为“平原师范学院"。1951年11月23日,平原师范学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学校设有4个系,7个专业,在校学生485名,教职员工181名,教师83名,其中教授10余名。1953年8月,平原师范学院与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成立河南师范学院,设一院、二院两个分院。一院在开封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文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文科合并而成;二院在新乡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理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理科合并而成。调整后,二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成了单纯的理科师范学院,一直持续多年。其后,根据国务院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精神,二院先后更名为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 在1956—1965年十年间,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十年间共招收学生6708人,毕业学生6007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1966年开始的十年内乱,使学校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一系列的建设改革工作,学校走上了振兴发展的道路。从1975年开始,学校恢复文科专业,进入文理共同建设和发展时期,在专业设置上仍以理科为主。为了适应河南经济、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85年6月,新乡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层次较多、形式多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90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55亿元,馆藏图书330万册;设有24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各类学生48000余人,在岗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现有2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建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7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学校建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设有独立学院(新联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幼儿园。2012年,学校顺利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为学校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曹理卿、郝象吾、孙祥正、赵新吾、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郭宗明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80余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根据近几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我校教师水平、教师绩效和办学性价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

  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设有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近三届)。学校优质生源充足,本科一批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不断增加,本科二批录取分数连创新高;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招生省份逐年递增,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国。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以及省部级音乐、美术奖励80余项。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注重文理学科协调发展。近五年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星火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9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编(著)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38部;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13篇,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700余篇;授权专利265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2012年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河南省和我校该项荣誉的突破。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绿色化学、生物工程、药物合成、环境科学、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据美国科技信息所对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年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报道,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进入全球ESI前1%,在我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第63位,化学、物理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2015年,以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居国内高校第65位,居河南省高校首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公认的名刊。

  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巴西、泰国等国的4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900多位次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葡萄牙科学院院士瓦任达斯教授、国际科学计量学主席卢梭教授、日本创价学会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保罗·科尼先生、意大利著名艺术指导马可·贝雷依先生、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赵玉芬,著名作家二月河等3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韩国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

  九十余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师大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有的成为科学研究的楷模,有的成为发展经济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领导。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近年来,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校风校纪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展望未来,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NO.7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

  学校前身是1951年创建于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1年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7年迁至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迁至郑州市办学,2000年整建制由水利部划转河南省管理。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战略协议。2013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而发展壮大。学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数更校名,经历了边建校、边搬迁、边办学的艰苦卓绝历程,铸就了华水人聚而不散、矢志不移、服务国家水利电力事业的坚定信念,形成了“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思想。

  学校建有花园和龙子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35亩,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6亿元。设有水利学院、电力学院等20个教学单位,黄河科学研究院、水文化研究中心等31个研究机构。水利部水务培训中心、水利部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监理工程师培训中心、水利部电大开放教育办公室设在学校。学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6年成功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成员高校。学校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持续巩固提升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水利电力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技术支持。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经过65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现有6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包括9个国家、省级卓越计划建设专业,11个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个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拥有1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类别。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学校面向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共25424人,其中研究生1430人,本科生23994人;继续教育函授本科学生4828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逾15万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共和国的部长、将军和省级领导近20名,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吴新芬,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等十余项荣誉称号的孟瑞鹏,“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组建“中国蓝天救援队”的安少华等各领域杰出校友,彰显了学校“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河南省学术技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汇聚于此,培育后学。截止2015年10月,学校教职工1719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50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优秀专家1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11人。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150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累计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5亿元,发表核心学术论文5000多篇,其中被SCI、SSCI、CSSCI、EI等索引收录近1000篇;承担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项,近2届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励14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校属企业河南华北水利水电监理有限公司承担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的膜结构海南三亚会展中心、郑州市杂技馆,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100余项科研开发项目,其中“地坑院”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学校选派10名专家教师,到救灾一线指导中小型病险水库的排险、加固,高质量完成了任务,成为江油市重建样板工程之一,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

  国际合作前景广阔。学校对外合作历史悠久,1958年起先后接收越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留学生,对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大学。2004年恢复了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对外合作交流,坚持以开放办学活校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相继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法国尼斯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韩国启明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质合作项目。积极融入“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体系,成立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和“金砖国家网络大学”水工程和能源研究中心,大力拓展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

  因水而生 奋发有为——北京时期(1951-1969)

  新中国成立伊始,水电建设亟待振兴,为此,在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主持下,于1951年创建了北京水利学校,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前身,从此与共和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10月,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合并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为新中国培养水电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继承了三校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电技术人员,为新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磨砺 矢志不移——岳城时期(1969-1976)

  1969年10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0年3月20日,水利电力部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管理,1971年1月1日,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岳城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棚屋荒野,布衣蔬食,办学条件极为简陋。但学校为了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仍坚持招生办学。广大教师不畏艰辛,坚守岗位,行化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带领学生下工地,勤实习;入农村,做调查;搞科研,常攻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恢复调整 发奋图强——邯郸时期(1977-1989)

  1977年学校从岳城迁到邯郸,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78年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饱经磨砺之后,全校师生员工仍以培养水利建设人才为己任,同心协力,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阔步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卓有起色,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逐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1990年以后,学校迁到郑州市办学,邯郸分部作为学校一部分继续招生。

  兴校强校 今日辉煌——郑州时期(1990- )

  自1990年学校迁郑办学以来,在原水电部和水利部领导的关爱下,通过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平稳地度过了边建校、边搬迁、边办学的建设过程,办学环境改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科研成果斐然,学校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社会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社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实现了新的跨跃,为学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5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NO.8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历史沿革

  从1956年建校至上世纪末,为中央部属院校;1959年开展本科教育,1981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98年划归河南省管理;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河南工业大学。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入选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已经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磨料磨具行业和河南省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

  2.学科专业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现有教学单位20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含二级学科113个);具有工程硕士(9个领域)和MBA、农业推广、新闻与传播、会计、艺术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8个,本科专业65个(含一本招生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名牌或特色专业11个。学校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3.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2188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副高级职称以上863人,博士学位教师565人。特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特聘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2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40余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等共200余人。学校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建校以来,学校涌现了大批知名专家。老一辈专家教授中,有中国储粮昆虫分类学科创始人陈启宗教授,粮食缺氧储藏研究的开拓者路茜玉教授,率先掌握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术的张根旺教授,解决粮食筒仓防爆难题的周乃如教授,开创国内砂轮制造、研磨工业学的汪璠、张国贤教授等著名学者。他们潜心学术,立德树人,奖掖后进,功勋卓著,为我国粮食事业、磨料磨具行业及学校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

  现任教师中,有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谷物与豆类分会主席卞科教授、国际谷物科技协会主席王凤成教授、三届奥运会田径裁判王晏教授等知名学者,还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食工程建设委员会、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磷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职务,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和教学岗位上,教书育人,竭诚奉献,堪称楷模。

  4.人才培养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7000余人,专科生35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外国留学生近百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18000余人。

  一直面向全国招生,为国家输送了10多万名合格毕业生。大批毕业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条战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着聪明才智,也为学校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大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分连续7届名列全省高校前茅,并荣获全国“优胜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于河南高校前列,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还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和“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等荣誉称号。

  5.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2826亩,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1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馆藏图书365万册,建有河南省第一个万兆校园网。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粮食局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35个,校级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平台近百个,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学校还与社会共建了“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和河南高校首家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产学研平台。

  6.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气调储粮理论及技术、储粮昆虫分类学、磷脂粉末化技术及理论、粮食散体物料压力理论、筒仓防爆技术、低温陶瓷结合剂超硬磨具、高温树脂结合剂超硬磨具、柔软耐水砂布等研究方面,诞生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质量标准贡献奖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274 项,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619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49项,授权发明专利205项;SCI、EI等收录论文2298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65部。

  学校是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主要成员单位,也是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体单位之一。《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河南省一级期刊。全英文杂志《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中文名称《交叉科学-计算生命科学》,是目前河南省唯一被SCI收录的期刊。

  7.社会服务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在粮食储运、仓厂建设、粮食经济与物流管理、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粮食机械、超硬材料及磨料磨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全国约70%的大中型小麦加工企业、50%的植物油加工企业、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业采用学校研发的技术。学校作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中坚力量,完成大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为构建中国现代粮食流通体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负责编制的国家粮食仓库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为我国粮食行业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投资337亿元的国家储备及物流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全部采用我校储藏工艺;同时,学校还承担了该项目1/3工程设计任务,使我国粮食储藏工程与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8.交流合作

  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发展模式。建有“全国粮食行业(郑州)教育培训基地”,先后承办各类培训班39期,累计培训全国粮食行业高层次人才2582人。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开展校研合作;与郑州市、周口市、鹤壁市人民政府和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开展校地合作;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双汇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许继集团、贵州达众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威尔士大学、瑞丁大学联5个本科专业;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开展在校生交流。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小麦协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小麦协会、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等进行合作交流;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粮食物流国际区域研讨会”、“国际小麦品质及面粉改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承办单位,迄今已培训来自84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行政与技术官员400余名。

  NO.9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总占地面积4600多亩,现有开元、西苑、景华和周山4个校区,其中新校区开元校区占地面积3660余亩。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39100多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生22900多人。学校坐落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洛阳。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转至河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亲自为学校授牌,并指出“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重大举措……河南科技大学要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办成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学校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1个学院,93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领域。建有国内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364万册,中外文期刊18万册。作为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美、英、日、德等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有合作交流关系。学校现有9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首批全国百佳医院。

  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27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81个;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73人。拥有共享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专家4人,“中原学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省特聘教授1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61人。

  学校现有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52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12个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45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拥有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包括子项)等项目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30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科成果奖等127项。年授权发明专利数居河南高校第一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绩卓著。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26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在中国大学网《2015中国高校毕业生薪资排行榜》中,位列河南高校第一名。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产学研办学特色”项目入选全国高校100案例。是国家轴承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唯一高校,是中南地区高校唯一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联合培养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河南高校前列,连续荣获“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从参与试制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现代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从创立锥齿轮“非零变位”理论,到实现锥齿轮数控机床国产化;从参与万吨油压机、大型盾构机的研制,到被确定为洛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实施主体;从完成航天导航轴承项目,到参与制定全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从松散的技术合作,到联合大型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六十多年来持之以恒,在产学研合作中发展自己、奉献社会。

  NO.10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前身是1955年在开封创办的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校位于省会郑州,现有4个校区,分别为龙子湖校区、东明路校区、人民路校区、东风路校区,占地面积1594.94亩。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是河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龙头和中心。2015年10月,成功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等18个院(部、中心)。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50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426人,专任教师989人。硕士生导师4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有首届国医大师1人,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入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河南省政府首批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57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6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专家30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省名中医3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8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7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104人。先后有20多人次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殊荣;140余人次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汉语国际教育、软件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心理学第二学位专业;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4个;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河南省立项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2个;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含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06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获得河南省和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2014年9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招生。

  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体系。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训各类人员1.66余万人次,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35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学校有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洛阳正骨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安阳市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濮阳市中医院、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和125个临床教学基地。图书馆各类图书147万册,中外文期刊1704种,馆藏的中医线装古籍文献尤为丰富,收藏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大型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建设有6大公共科研平台,64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学校有分析测试中心、药效毒理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病理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医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6大公共科研平台及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加强了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医方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河南地道药材标准化、现代化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942项,其中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11项,厅局级项目1522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15341.06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6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9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0项;发表学术论文10602篇,被SCI、EI、ISTP等收录334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主编)共528部。

  学校主办有《河南中医》和《中医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均为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中医学报》还跻身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连续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并且成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逾30年。目前与世界近50所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等实现了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合作。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中外合作项目,在国际中医药推广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卢氏、济源、西峡等地建有14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与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太龙药业、柘城县人民医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与济源市、新乡市、信阳市新县、焦作市、南阳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中医药资源开发、中医药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校训,凸显“立德铸魂,德术兼备”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6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名医大家、企业家、管理专家等。涌现出了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展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在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打造中原中医药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大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拥有中药标本馆、人体科学馆、远程医疗模拟实验室三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场馆,以及中原文化、中医文化、大学文化等展厅,在建的有河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向各界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2015年6月18日,学校被省中管局命名为第一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同年9月18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一家以高校名义获此殊荣的单位。

  NO.11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学校由原河南财经学院和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2010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是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文北校区、文南校区和郑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07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藏书260多万册,教学、科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校园四季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59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另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工商管理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河南省特色学科群,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法学、地理学8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思想政治教育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高级职称人数7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0人、硕士学位教师843人。拥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管优秀专家、省555人才工程专家及省级特聘教授、省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聘请于光远、刘国光、卫兴华、厉以宁、李京文、郭重庆等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0余人。

  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教学质量上乘,就业形势良好。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学校建设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0多项次。学校设有本科生导师制,以本科生为主力撰写的《退休行为及退休年龄研究》、《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等7部专著先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一些观点被作为全国两会提案依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多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人才网毕业生求职信息注册全国就业推荐单位及河南省确立的“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财经政法类分市场”和“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涌现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现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有应用经济学开放研究中心、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有河南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教育统计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多项。学校专家的论著多次被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予批示和高度评价,开展的投资理论与对策研究、未来20年河南产业发展研究、中原城市群理论研究、经济伦理研究等均在河南经济社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教授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法》,主持起草的《河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学报《经济经纬》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中原经济区开发开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库”。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培育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爱尔兰等国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合作办学,派出访问学者,选送教师出国进修,互派留学生,邀请国外学者来访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高层次经济管理法律人才。近年来,学校荣获“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2014年度值得推荐的河南教育名片”、“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和“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等称号;先后获得“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NO.12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轻工业学院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抓住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经过39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为中央和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2011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约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近年来,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是河南省博士授予权立项建设高校,拥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9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博士生培养。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有21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有8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目前拥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3个、省级二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实力雄厚。

  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60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拥有双聘院士、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省级特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等200余人,形成了以院士及河南省特聘教授为核心,以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博士为中坚,以中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有14个学科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在校生 24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 23000 余人,各类在校硕士研究生 1000余人,另有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 10000 余人。学校一直面向全国招生,已为国家输送 10 多万名合格毕业生,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全国烟草行业、家电行业、电池行业、食品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的大批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获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高校军训先进单位”“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高校综合实力20强”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学校设有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食品生产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烟用香精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食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科研机构,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1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2个厅(市)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28项,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0余项。自然科学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数量达8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00余部。《轻工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河南省二十佳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与郑州市、许昌市、济源市等地市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国内一批烟草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与轻工及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如三全、双汇等知名食品企业,新飞、海尔等知名家电企业保持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香精香料、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加工、轻工机械、智能控制的研究等项目,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长年为红塔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神马集团等著名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 1584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拥有田径场、体育馆等良好的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亿元,拥有6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480余万册,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数据库、Elsevier SDOL、SCOPUS、Science、Nature数据库等71个中外文数据库,并配备有电子阅览、语音听力等现代化设备;校园无线网络遍布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校园的每一角落,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

  对外交流 学校在利用国际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方面走在河南高校的前列。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等国10余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经常选派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考察,并聘请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学校设有河南省最早的雅思考试中心,并被英国驻华使馆誉为“中国最好的考点之一”。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