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高一必修下册作文“小节/细行”与“大德/大行”(附思路、范文)

admin 06-08 100
高一必修下册作文“小节/细行”与“大德/大行”(附思路、范文)摘要: 高一必修下册作文训练“小节/细行”与“大德/大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

高一必修下册作文训练

“小节/细行”与“大德/大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而《鸿门宴》中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为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以上材料对青年自身的认识和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尚书》中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强调修养“小节”对养成大德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小的方面修养不足,必将影响大的美好品德的养成。《鸿门宴》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强调人不能太在意细枝末节,不然就会束手束脚,寸步难行。刘邦在鸿门宴出逃,如果还想着同项羽告别,那必定没有后来的大汉王朝。着眼大局,人生才能有大的发展。

由此看来,两则材料是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对“小节”的看法。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是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严于律己,注重小节方面的修养,才能使“大德”不受亏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强调在大事面前,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如果处处计较,反而会患得患失,变得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最终影响大局。

通过“材料的解读”,我们发现“小节”对“大德”与“大行”的作用是不同的,且二者并不矛盾,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小节”与“大德”“大行”的关系。此为最佳立意。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如:注重小节对大德养成的重要性,或忽略小节才能成就大行等。

【写作思路】 

构思行文时,可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然后分别论述养大德和顾小节的重要性,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可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如鲁迅平时待人平易宽厚,对地位低的人仍旧亲切,这是他待人的小节;沈从文面对他人指出的错误不恼,反而虚心接受并感激不已。还可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言进行延伸。

最后总结,回扣中心论点,发出号召。

【参考立意】

1.躬行盛世向光行,坚持节操修小节;

2.宽人之“小过”,成己之“大德”;

3.着眼大局,力谋发展;

4.修养大德,兼顾小节。

5.大行莫拘节,细谨积厚德

6.自立大德矜细行,功成大行顾小让

7.修养身心需重小节,临危不惧不拘小节

【例文展示】

扬“细行”之帆,行致远大道

《尚书》曾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可《鸿门宴》又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二者关于“小大”之辨,看似矛盾,实则是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不同呈现。无细行,无以成大德,扬“细行”之帆,方能行致远大道。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如果把“大德”比喻成一座高楼大厦,“矜细行”好比承重墙上的一块块砖,承重墙上的砖头若出现松动,那么整栋楼或许会摇摇欲坠而成为“危房”。

“矜细行”是为人处世、完成工作的必要“法宝”。向长辈问好,友善待人便是注重细行的具体体现,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在工作中,只有注意每个细节,细心雕琢,才能将其做到完美。出租车司机面带笑容,给乘客带来美好的心情;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那一句最简单的思念,拉近了朋友间的心灵的距离;回到家中,母亲递上一杯温暖的牛奶,可以洗去一天的疲惫……细行无处不在,注重细行,总能给人以温暖和动力,从而在致远大道上阔步前行。

“矜细行”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剂。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无不是在细行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如果袁隆平不注重细节,那么“天然雄性不育株”就不会被发现,各式杂交水稻和“海水稻”就不会插上翅膀迅速传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果“神舟”系列的工作人员不注重零件研发、组装,不注重各个细节的精密预算,我国的空间站就不会有如今的繁荣景象。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建立在“细行”的基础之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唯有注重细行,才能助推国家行致远大道,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唱响时代的最强音。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无法在所有的事情中做到“矜细行”,也不必所有的事都“矜细行”。大事面前,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如果处处计较,反而会患得患失,变得畏首畏尾。倘若刘邦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顾虑辞谢方面的“细行”,恐怕就会错失逃脱的良机。刘邦文不如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却能统领此三杰,让他们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为何?因为他懂得放手的道理,让自己的文臣武将“人尽其才”。他的不拘小节让他从虎口逃脱,东山再起;他的“不顾细行”,成就了他的大汉伟业。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之言诚不我欺。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中注重打磨,注重积累细行,才能积累大德。唯有扬“细行”之帆,方能行致远大道。

成大行不必重细谨,成大礼需注重小让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而《史记》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对此,我认为重大的行为不必在意细节的得失,宏大的道德需要注重小的礼节。

重大的行为不必注重细节的得失。凡事无巨细。没有一件事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想要做一件大事不必过于注重细节。革命时期,按照马克思理论,我们党应该直接领导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党改变了方针。先结各阶级打倒本侵略者,然后再领导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后,成功夺取了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诚然,马克思的指导策略是正确的,但为了解决掉我国的基本矛盾,共产党整了方针,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做一件大事不必在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做到的,不必过于注重细节,一样也能做成大事。

练就宏大的道德需要注重小的礼节。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往往体现他的小礼节身上。孔子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他们才能突出,品行高尚。而他们的品行往来源于他们小的礼节的重视,他们知道对长辈、对老师的礼仪,且一一去践行,所以他们的品行才会出类拔萃。如果他们不重视小的礼节,不去行师礼,那他们的品行还会如此高尚吗?我看未必。所以,想要练就宏大的道德就需要从细微处做起来,要注重小的礼节。

不注重小的礼节,就不会成就好的德行。纵使一个人知书达理、搏览群书但他不注重小的礼节,就不会练就好的德行。《师说》中韩愈写到了士大夫和李蟠的对比。讲到上大夫虽然身高位,却不注重从师的礼仪,且以为耻,导致了上大夫群体的道德水平日渐低下,而李蟠却能遵守从师的礼仪,得到韩愈的赞赏。士大夫之族的道德水平之所以日渐低下,是因为他们连像李蟠这样连从师这样小的礼节都做不好,因此,他远低于李子们的道德水平平远低于李蟠。因此,我们要是不注重小的礼节,就不能够练就好的品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然存高远,若要行大事,就不必拘泥细节,若要练就好的德行,就要注重小的礼节,做品行和能力兼备。

我们应当以史为鉴,谨记《史语》之言,做到大行不顾细谨之事,做好大礼不辞小让之处,这样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之材。

宽人之“小过”,成己之“大德”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前提是“大德”已坚厚若磐石,且根基稳固,故而“小德”略有“出入”,也无法撼动“大德”的地位。《尚书》所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则是强调“细节”,即“小德”的扩大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内含“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二者所言,均为至理;但我以为,前者是待人以宽,后者则是律己以严。因为对象的不同,要求便有宽严的区别。

宽以待人,故能但求“大德”不失。“小德”只要不伤及“大德”,便可包容。陈平“盗嫂受金”,三易其主,但刘邦用之不疑;唐狻酒醉失态,调戏许姬,楚庄王“绝缨掩过”。无论是刘邦,还是楚庄王,这二人都懂得一个道理:白玉微瑕,不伤其美,人无完人,只要“大德”不失,“小德”略亏又有何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亦是一个“小德”有“出入”的人,不过,他对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让他青史留名,他对国家对民族的一腔赤诚之心也赢得人们的敬仰和追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坚守“大德”已是难能可贵,何必求全责备?

不过,“大德不逾闲,小德也入可也”也只适宜于对待他人,而不适宜于对待自己;因为这个原则若是放在自己的身上,无异于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偶尔的“不矜细行”,或许无伤大体,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是“终累大德”。

所以,“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是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严于律己,注重小节方面的修养,才能使“大德”不受亏损。须知,人的德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一点一点积累而成,这个过程就是“养成”。《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的话强调的就是“大德”的养成过程。每一个小“善”都外显于人的“细行”之中。重视“细行”就是在“积善”,善行积累多了,量变引发质变,“大德”必成。

作为时代青年,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我们的“大德”就是心存善念,造福社会,就是为国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这样的“大德”不仅是我们的德行,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既要“内化于心”,也应“外化于行”。“大德”必须以无数的“细行”作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所要做的就以“大德”为灯塔,在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新时代,学好知识,锤炼技能,培育我们的根本,熔铸我们的魂魄,将无数中华儿女的梦想变为伟大的现实。

拒拘道德的小节,不拘做大事的小节

《尚书》中曾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强调了小节在塑造个人道德品质中的基石作用。小节,如同涓涓细流,日积月累,汇聚成道德的江河。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史记》,又会发现另一种声音:“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告诉我们,在追求大业的征途上,不应被小节所束缚,而应拥有更为宽广的胸襟和视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小节,以此完善自我,积累道德。古人曾言:“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深刻地告诫我们,即使是微小的恶行也不应为之,即使是微小的善举也应积极行之。正如那些在幼年时未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未能拘小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发叛逆。例如,早年因外貌酷似马云而走红的“小马云”,本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由于家庭的短视,他们选择了利用热度来赚钱,而非投资于教育。结果,当热度消退,小马云不仅未能成为非凡之人,反而沾染了不良习惯。由此可见,大德的积累,往往始于对小节的重视。

然而,在追求大业时,我们又必须学会不拘小节。战国时期的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便是最佳例证。管仲与鲍叔牙本是竞争对手,但鲍叔牙在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及管仲后,没有嫉妒,而是慷慨地推荐管仲。最终,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不仅国力日增,更扩张了疆域。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胸怀宽广,不拘泥于个人的得失。

当然,不拘小节并不意味着放纵。如果失去控制,小节的积累最终可能酿成大祸。因此,我们应在不拘小节的同时,把握好度,这样才能成就伟业。这需要我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道何时该坚持原则,何时该灵活变通。在小事上拘小节,可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在大事上不拘小节,可以展现我们的胸怀和远见。

小节与大德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小事上拘小节,可以帮助我们在大事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而在大事上不拘小节,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平衡,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