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如何看待“高三打基础,高四985”现象

admin 06-17 673
如何看待“高三打基础,高四985”现象摘要: 有资料表明,今年高考生总计1353万人,其中413万是复读生,占总高考人数三成,为历年之最。由此可见眼下高考竞争之激烈,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又要面对经验丰...

有资料表明,今年高考生总计1353万人,其中413万是复读生,占总高考人数三成,为历年之最。

由此可见眼下高考竞争之激烈,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又要面对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对于应届生来说,这座桥上更加拥挤,金榜题名的幸运,又少了许多。

据说许多复读生上一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差,他们太理想主义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和自己心仪的目标院校失之交臂,干脆就再复读一年,给自己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说到底,还是日子好过了,经济实力足以支撑复读生折腾,不像我们七零后这些出身农村的学生,基本上一考定乾坤,没有机会二次来过,不是不允许,而是没有勇气冒险。

我接触过一位“高八”的同班同学,也算是同班同学吧,高三一开学,他就以插班的形式加入我们那个大家庭,和他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个女生,那两位是第一次高考发挥失常,不甘心就此折戟沉沙,在家人的支持下以破釜沉舟的决绝“回炉重造”。只是我这位“高八”同学,已经复读了四年,五次参加高考,成绩都不理想,我有幸见证了他的第六次。

我们那个时候,复读生又被戏称为“服毒生”,复读这条路并不好走,有勇气复读的,都是勇士!

首先你的家庭条件得允许,一般都是城里孩子,像我这种出身农村的,想都不敢想,那可是个大工程,高中三年已经很幸运了,五大三粗的小伙子整天晃来晃去不干农活还要吃好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在家里平时熬个白菜都舍不得多放两滴油,只有我们这些上学的放假回家了,又是鱼又是肉,不知道母亲听谁说的,吃鱼对脑子好,鱼吃多了人就聪明,脑子灵光,每次我放假回家,母亲一定做鱼,整盘鱼摆在离我最近的地方,妹妹那时候还小,嘴馋,偷偷看,从来不吵着吃。

一家人全力以赴,只为了保障我的学习,那时候的鱼吃到嘴里,不是滋味。

所以我现在很少吃鱼。

我那时候上高中完全就是“华山一条路”,成功了,跳出农业地,奔赴大城市;失败了,回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和父亲一样,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土坷垃里刨食吃。

复读,想都不敢想。

高中时我的成绩还可以,没有感受到太多来自学习的压力,刻苦是一定的,经常听人说某某孩子多么聪明,平素就是玩,考试前用两天功,就能考个好成绩,我想那应该是天才了。我则不同,属于笨鸟,笨鸟就得先飞,比较自律,信奉慢工出细活,没有临场爆发的底蕴,就在平时把功夫下到位,最看不上“平素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

那时候我是班长,和“高八”同学接触比较多,实际上那一年他的高考成绩也不理想,虽然已经第五次复读,他的父亲是县某局的一把,穿着牌子的衣服,每天吃大量营养品,模考时他的成绩还是排在班级中游偏下。

“高八”同学的父母还通过班主任和我见过一次面,想让我和他们的儿子做同桌或者前后桌,让我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告诉他们的儿子。他们的语气里都是不可思议,说“你的成绩怎么就那么好呢”、“你父母真的就是种地的农民?”。

我那时候十七八岁,涉世未深,自尊心又强,感受到他们语气里的“怎么可能”,心里很不是滋味儿,腹诽到“种地怎么了,农民怎么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种地的儿子就只能种地?你们当官的儿子就应该当官?”!

我有腹诽的觉悟,却没有当面反驳的勇气,在他们颐指气使习惯养成的威仪下,我只是机械地“嗯啊是”。

班主任果然把“高八”调到了我后边的位置,我的同桌是个女生,她说班主任征求过她的意见,给她调调座位行不行,高三了,维持学生的情绪稳定成了重中之重,同桌说不愿意调,班主任也是说说,大概是受人之托,本身也不想那么做,正好后边同学因为视力原因需要换座位,高八得偿所愿。

作为班长,我需要配合班主任随时关注班里同学的情绪问题,稳定压倒一切,那时候也是年轻好奇心强,特意留心班里三位复读生的情况。

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班里同学的组成比较复杂,比如高一开学,表面上几十个同学坐在一间教室里,通过什么途径坐进来也是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保送生、免试生、推荐生、特长生、重点生、普通生、委培生、借读生等等,三年里不时有同学因为学习或者家庭等诸般原因转学走了,也有新同学从别的学校转过来,叫插班生,复读生就是插班生的一种,一般高三一开学就跟着学习,也有高三下学期才到。

我们学校当时半封闭管理,学风好,教学质量在全市全省乃至临省都有名号,慕名的学生蜂拥而至,教室里人满为患,最拥挤时讲台上都有学生听课,老师进出教室也要翻越书山题海。

学习非常紧张,老师也负责任,我们班化学老师和数学老师是两口子,他们是山师大的校友,听说还是同班同学,感情基础很好,因为争一节体育课的讲课权,两口子在教室外走廊里吵的面红耳赤,互相飙狠话,我们听的胆战心惊,真担心他们因为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这么点小事离婚。

老师负责,学生勤奋,校领导关心,那几年学校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原本一届学生只有六个班,四百来人,到了我们毕业十周年回校聚会,每个年级已经84个班,规模扩大到原来的十四倍!

学校当时的教学计划是高三开学差不多一星期,整个高中阶段的新课就讲完了,剩余的时间就是复习、考试,继续复习,接着考试。

所以那些复读生插班进来,其实就是随大流一起复习的,因为没有新课程,他们早就学过的优势荡然无存。

这也是很多复读生成绩没有明显优势的原因,都是学过的内容,大家都在复习,他们高考成绩不理想,应该是自己高中阶段学习不扎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复读的过程中还是类似的问题。

复读生的成绩并不理想,至少我们班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几次模考他们都中游偏下,所以有人说复读生跟应届生抢资源,对于学习中下游的同学确实有影响,对于成绩优秀的,班级排名二三十位以上的,基本上没有拼名额抢资源的忧虑。

当然,这是当年的情况,那时候考个大学比较难,像我们那样的小县城,也不在乎大学是不是名牌,基本上考上就走,不像现在,挑挑拣拣的,不是211、985不上,离家远了不上,偏远地区不上,读不上心仪的专业不上。

我在上高中时,关注我们班三个复读生的同时,也在关注同年级其他班的复读生,我发现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没有归属感,和所在班级的同学关系客气中带着疏远,不能真正融入到班级中去。毕业后我们也聚过几次,三位复读生从来不参加我们的同学聚会,难免感慨,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即便高八,他心中的高中同学,还是陪着他走过高一高二高三的那些人。

复读生普遍思想压力大,就像高八,那一年还是没能如愿,后来就彻底放弃了,听说抑郁了,经常一个人对着大树发呆,家里人知道他心事重,没有过多干预,一天早晨,孔雀东南飞了。

两个复读的女生结局还好,双双考入了我们市的高等专科学校,现在是大学了,当年还是大专,其中一个女生还做了县长,见了面倒是热情,拉着手说老班,咱们是同班同学。

我的高中同学都喜欢称呼我老班。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