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还得是中文!不懂中国翻译的“信达雅”真的少了一种欣赏美的方式

admin 06-29 11341
还得是中文!不懂中国翻译的“信达雅”真的少了一种欣赏美的方式摘要: 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一个国家的翻译风格往往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心态。近代中国在翻译西方国家名称时追求“信达雅”,这一翻译传统备受质疑,被认为反映出中国的...

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一个国家的翻译风格往往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心态。近代中国在翻译西方国家名称时追求“信达雅”,这一翻译传统备受质疑,被认为反映出中国的文化自卑。“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它是否就是文化自卑的表现?

视频加载中...

“信达雅”的翻译观念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19世纪末,中国受到西方入侵,陷入内忧外患。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目的是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信达雅”反映出当时中国面临强敌的现实,希望通过翻译使中国强大起来。

它更多是一种积极探索,而非被动的文化自卑,追求雅致的翻译也不完全是对西方的盲目崇拜。“雅”体现的是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中对“文质彬彬”的追求。将外国地名译为优美名称,并非刻意渲染其优越性,而是希望运用中文独特的语言韵律,让读者感到亲切和美感。

英文直接拼音对中文读者也不够友好,适度的“雅化”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转换中的有机适应。语言和文化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将外国名称翻译得“雅致”,不等于默认其文化高人一等。

视频加载中...

相反,这可能恰恰反映出中国文人的文化自信,不会因为一个地名的翻译方式而对自己文化产生卑屈情绪。即使把Washington直译为“沃辛顿”,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不会有任何动摇。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信”“达”和“雅”之间取得平衡,需要翻译者细致的语言感觉。

并不存在某种机械的规定。我们不能简单以“雅化”或“直译”的结果来判断翻译的当否,而应该看其是否实现了有机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回到翻译地名的问题,小编以为我们既不必刻意“雅化”,也不必坚持拼音直译。

重要的是用心感受两种语言的韵律之美,做到既“信”又“达”,又不失“雅”的翻译。例如,“牛津”英文“Oxford”的音感,也给中文读者一种优雅古老的印象。大可不必改称“奥克斯福德”,以示文化自信。

相反,妥善处理中文音译词和英文原音的关系,才能让翻译成为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信达雅”的翻译传统并不简单等同于文化自卑,而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探索。我们不应该受困于价值判断,而要在继承传统与创新之间求得平衡。

翻译需要专业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的智慧。只有兼具创造性与责任感,翻译才能成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和粘合剂,而不会是隔阂与傲慢。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