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这样一段话,见下图
这段文字非常知名,曾入选一些古文读本。其中有“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一句,这句话当中的“后”颇费思量,简单对译成“后面”,并不能确切的表明文意。经过搜索,且看网上有这样几种解释,不妨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
我们将上述截图的观点由上到下汇总一下:
①:不顾。②使……在后面。③轻慢。④不忠诚。⑤背叛。⑥不道义。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排除最后一个截图的整句翻译,因为完全错误,恰恰是主客颠倒了。另外,这个句子也不是被动句。但其释义可以保留。这里同样先排除⑥,因为后没有这个意义,或者说把“后”的意义给忽略掉了,至于“不道义”这个解释,完全是随文翻译带出来的。再排除④,同样是犯了随文释义带出的毛病,“后”没有翻译出来。再排除②,这个解释和把“后”翻译成“后面”没啥区别,只是变成了使动用法而已。并没有解释出“后”的确切含义。
因此,留下三个义项供我们选择。①不顾。③轻慢。⑤背叛。
二、问题的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名家的翻译: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后”字的意思说:
后,不急也。……义者必急其君。
2.十三经《孟子注疏》疏:
亦未有存义而后去其君者。没有单独解释后的意义。
3.史次耘《孟子今注今译》:
没有重视义理的,还要不急事他的君上。对后的解释引用了朱熹的说法。
4.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文:
也没有讲“义”的人对他的君主怠慢的。没有单独解释后字。
5.金良年《孟子译注》译文:
重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后字的解释引用了朱熹的说法。
6.方勇译注《孟子》译文:
从来没有重义的人怠慢他君主的。后字的解释引用了朱熹的说法。
7.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译文:
也没有 怀抱道义的人会慢待君上的。后其君:把他的君主放在后面。因为意译“后”为“慢待”。
我们来看一下,焦循《孟子正义》引东汉赵岐的注说:
仁者亲亲,义者尊尊,人无行仁而遗弃其亲,行义而忽后其君者。
清纳兰成德编《通志堂经解》有南宋蔡模编《孟子集疏》,集疏曰:
仁者,人也,其发则专主于爱,而爱莫切于爱亲,故人仁则必不遗其亲矣。义者,宜也,其发则事皆得宜,而所一者莫大于尊君,故人义则必不后其君矣。
赵岐和蔡模两位学者,针对文章开头的那段话,各自分别解释了《孟子》中仁义二字的内涵,仁主要体现的是仁爱。而义主要体现的是道义。如果说仁更多的体现是人的天性和伦理的话,而义更多的体现是责任和义务。换言之,仁对应的是家庭,而义则对应的是国家。
所以赵岐将其明确为:亲亲,尊尊。其实这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来的。这就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后”字的含义,在上引赵岐的注释里,“遗弃”与“忽后”对应,遗、弃意思相同。则忽、后意思也形同。忽,就是忽视,怠慢的意思。此即朱熹所云“不急也。”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之人是不会遗弃怠慢父母和君上的,何况会犯下如前所述弑君篡逆的暴行的呢?
三、结论
所以我们取杨逢彬的解释,“后”就是慢待的意思。上述网络截图③轻慢,也是正确的。翻译为“不顾”不准确,这里是怠慢,也就是说还是顾及的,不是不顾。至于翻译为”背叛“,引申过度,程度太重,不符合原意。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两个句子互文修辞,所以不宜分开来单独翻译,应该翻译为:注重仁德和道义的人,是不会遗弃、也不会怠慢父母和君上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