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比死者壹洒之”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这句话出现的段落语境是:梁惠王说,我们魏国十分强大,但到我做王的时候,东边被齐国击败,长子死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南边又被楚国侵夺城池。我深以为耻,就想报仇雪恨,为此询问孟子自己该怎么办?句中“比”字代入常见的一些义项都讲不通的,那么究竟该怎么解释呢?下面就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做一番研究。
要说比,先说句中的“洒”。《说文解字》:
洒,涤也。从水西声。
洒,本义是洗涤。在这里是洗刷的意思。今义所说的洒扫字,本作灑。而表示洗涤义的洗本义是洗脚。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字的含义。结合句意,洒,就是洗刷耻辱。我们接着来看历代经学家和现当代学者对“比”的注释以及对这句话的解说。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说:
比,犹为也。言欲为死者雪其耻也。
十三经《孟子注疏》疏:
今愿为死者不惜命者一洗除之。
焦循《孟子正义》:
正义引《广雅·释诂》云:比,代也。又曰:谓愿代死者专一洗之。或谓比读比方之比,盖将不顾其生,愿效前之战死者,与敌决战,以雪其耻也。
他们都将“比”,理解为“为”或“代”。另外,焦循说得第二义,也即仿效。
杨伯峻《孟子译注》:
比,介词,“替”“代”“给”的意思。
另外,也解释了壹。
壹,副词,“皆”“都”“全”的意思。
整句译为:
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的战死者报仇雪恨。
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也将比释义为“替”,整句译为:
希望为死难者报仇雪恨。
也就说他在句中又将“比”译为“为”。这样翻译从句意上看,也没有问题。上述两位学者同样接续了古代经学家的观点,并有所补充。但是比字的“替”“为”“代”“给”义项从何而来呢?
查《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比字条下都有“为”“替”义项。不过,《汉语大字典》多出“给”“代”两字。《汉语大字典》还特别指出了这一义项的来源《方言》。
查扬雄《方言》,的确有“比,代也“的义项。那么这只是一种方言用法吗?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比”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比,表示二人相邻,本义是相邻,靠近。引申有并排、齐同等义项。既然齐同一致,就可以虚化引申出替代的含义,再进一步虚化表示目的,就是为。
因此,我把这句话译为:愿意为战死的人都报仇雪恨。细言之,杨逢彬没有译出“壹”字的含义,尽管他在注中强调:
壹,副词,表示强调。
而杨伯峻将“壹”译为“所有的”,修饰“战死者”并不恰当,因为这个“壹”正如杨逢彬所言,是表示复仇的力度和决心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