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12所高校获批成立未来技术学院

admin 2023-09-21 22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12所高校获批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摘要: 教高厅函〔20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落实《教...

教高司函[20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厅(局),各高等学校各部委属、各部省共建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

2020 年5 月12 日

未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程和国际竞争。加快培养具有前瞻性、交叉思维的科技创新人才,抓住科技发展机遇,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进一步深化、拓展、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制度创新,做好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前瞻性、战略性培养工作科技创新,抓住未来科技发展机遇,经过研究,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国党,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着眼未来革命。满足创新型、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综合实力较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大学以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突破常规、突破束缚、冲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提供优质资源。以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抓手,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把握新工科“新工科专业、工科新要求”建设内涵,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在中国”,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奠定基础。为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在一些专业学科全面、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的规律,探索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新模式。和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和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批科教基地。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资源平台和数字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和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有效推进的教学科研高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 构建原则

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深化改革作为服务国家重大事业的根本动力战略需求。一切都要立足实际,继承。保守、学习而不是照搬,扎根中国,探索培养中国特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途径。

继续面向未来。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前沿、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科技的发展需要超越现实;未来技术的实现路径需要不断探索;未来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推动。我们要勇于培养前瞻思维,勇敢抛弃成熟技术,勇敢冒险进入技术发展的深水区,勇敢进入技术进步的无人区。

坚持交叉融合。积极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促进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融合、工工交叉、工科渗透、医工融合等.鼓励高校立足学科优势和特色,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构建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科体系,促进基础、应用和其他学科融合,主动应对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引领前沿技术发展潮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科教融合。强化科研教育功能,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有效模式。引导高校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基地和资源更大程度开放共享,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创造条件。科学研究实践。

保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数理结合能力,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课程和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开展原创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打造创新无国界、思维无国界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坚持开放创新。立足长远,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体现开放思维,展现包容精神,在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方面进行多元化探索。通过开放实现中外交流,汇聚各方资源,弥合部门差距,促进交叉融合,推动探索,支持实践,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不断超越分歧,扩大共同利益,有效应对挑战,持续创造未来。

四、施工任务

(一)凝结未来技术特征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实际和人才队伍结构特点,在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领域,打破以学科门类划分的传统知识体系,凝聚具有独特优势的未来技术,专业交叉点。特征。围绕关系国家战略发展和人类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推动跨学科、跨国界的知识融合。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攀登新高度的科学精神,强化报效国家、造福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沟通协作等核心素质,结合关键核心科技问题,探索形成以未来科技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尖端科学技术。关注学生的科研兴趣、基础和发展潜力,完善导师制度和学分制度,优化学生选拔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机制,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他们的成长之路。坚持兴趣激发、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原则,构建包括研讨会、案例分析课程、前沿科技课程在内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学术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学术挑战,拓展学术深度,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留出足够空间。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考核,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混合现实、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以组织模式创新为抓手,引领工程教育理念、范式、标准、路径、技术、方法、评价等全链条、深层次变革。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时空限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胆创新现有培养体系、资源要素、管理模式,培养未来技术人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搭建多学科的科学猜想平台,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科学猜想,尝试解决现有的科学猜想,揭示新的科学事实、预见新的科学规律,以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探索未知。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平台,充分发挥关键共性、前沿引领、颠覆性等技术重大实践和基础理论问题的引领作用,瞄准未来技术发展,探索充满活力的项目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适应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特点,弘扬大师级领导,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造诣深厚、学科背景交叉、学术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有研究热情、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团队,以及对科技发展前沿的深刻理解。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控制能力。引导教师把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职责,传播科学知识,做好教师工作,弘扬科学精神。

(五)深化国际合作

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与互学互鉴,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学生培养,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访问交流,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前沿、融入世界一流创造条件学术团体。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招生、培养、管理、服务制度体系,吸引高水平外国本科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人类未来挑战提供人才保障。

(六)汇聚各方资源

汇聚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为未来科技发展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最优秀资源,满足未来科技发展需求,将前沿科技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资金和资源持续投入机制,为师生致力于前沿技术研究提供坚实保障。鼓励未来科技院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经验实时共享,汇聚多元优势资源,搭建开放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溢出效应。

(七)优化管理机制

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大学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融入培养未来领先科技人才的全过程创新人才。完善未来技术学院管理制度,建立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质量保证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制,强化与学校相关学院和部门的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专家委员会等机制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每年发布建设进度报告。

5、建设项目立项

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规划未来技工学院建设布局,指导组织未来技工学院项目建设和评估。

(一)申请条件

未来的技工学院应已经具备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主要依托已列入“国家一流专业”或“一流学科”建设范围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或学科;

2、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

4、初步形成理念先进、运行流畅的管理体系;

5、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为人员招聘和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6、学校提供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

(二)立项程序

1、依托高校根据未来技工院校的总体定位和建设思路进行建设,紧密结合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建设基础教学和管理队伍,明确体制机制。

2.符合条件的教育部直属大学直接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其他大学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向教育部提出申请。

3、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政策支持保障条件等,按照“一个成熟、一个启动”的原则进行培养建设。

四、教育部将协调各种资源,为未来技工学院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优惠,促进稳定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