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admin 2023-09-21 29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摘要: 教科技〔202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

教育科技[202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各教育部门有关司(单位)(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共建各院校、教育部有关司局、部直有关单位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破除顽固思想唯分数、唯高等教育入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疾病。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价改革的意见》会同国务院办公厅,打破论文“SCI霸权”,探索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为提高治理能力,教育部、科技部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一定意见,对相关制度文件和“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审查修改,梳理相关实施现状、经验做法并形成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于2020年7月31日前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教育部有关司局及直属单位根据意见提出具体实施措施7月31日前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实际参照执行。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教育部。

教育部2020 年2 月18 日

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片面、过度、扭曲的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氛围,优化学术生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1、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 SCI论文是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用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排名等,并非评价学术水平和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2、深刻理解“SCI优先”对论文的影响。 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职称评价、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价、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导致对SCI论文相关的过度追求高校科研工作乃至出版指标以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引发了以下问题:扭曲的价值追求、夸张的学术风格、急功近利的心态。

3.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建立不同侧重点的评价路径。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是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放弃“以刊审稿”。评价的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以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关注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论文不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服务国防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研究工作,一般不以论文作为评价指标。

4.改进学术同行评价。组织实施部门要完善规则,引导学者在参加各种评审、评价、评价时遵守学术道德,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审意见,不能简单地用国内SCI论文相关指标和评审意见代替专业判断。和外国专家,并遵守利益相关者专家回避原则。组织实施部门可以对评审专家的实际业绩、学术判断能力和可信度进行相应评价,建立评审专家评价可信度制度。

5、规范各项评价活动。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组织评价事项。进行学术评价时,组织实施单位应当听取本单位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对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意见。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和决策规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并予以公示。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写SCI论文相关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性和意义。评审过程应当严谨、科学,遵循同行原则,合理分组评审对象,选择合适的专家,合理设置工作量,保证专家有充足的评审时间。

6.完善学科和学校评价。减少学科、学校排名评价,坚持分类、实地评价。创新能力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精心选取量化指标,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的减少与资源分配有直接关系。引导社会机构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科学开展大学评价和排名。

7.优化职称(职务)评审和聘任办法。学校在职称(岗位)评价中,要建立适合岗位特点、学科特点、研究性质的评价指标,细化论文在不同岗位评价中的作用,重点考察实际情况。水平、发展潜力、岗位匹配。不以SCI论文的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在人员招聘中,学校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先决条件。

8、扭转考核奖励的功利主义倾向。学校在绩效和终身教职考核中,不应对院系和个人的SCI论文相关指标提出量化要求,在分配资源时不应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部门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9.科学制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过程,充分发挥基层部门和导师的质量控制作用,加强学位论文质量审核,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设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依赖SCI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是不合适的。以及其他作为学生毕业和授予学位的限制性条件的指标。

10.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高等学校、学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必须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得公布SCI论文相关指标和ESI指标排名,不得接受、引用、公开其他机构编制的SCI报告论文和ESI作为核心指标。排名不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对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