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是有多少人是真正靠读书改变命运的?
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所谓的成功人士,有多少混到今天的位置,是靠当年所学的专业?
到底什么样的人容易混得好,到底什么样的学生将来更容易成事,我觉得在社会上打拼了多年的各位,在自己的心里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我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感慨,其实是因为偶然看到一段张雪峰老师的直播视频。
视频中,他对比了两种学霸的差异,并且断定其中一个将来一定混得好,而另一个的话可能就平平淡淡了。
这两个孩子分别来自北京和苏州,张老师一对一接待,想必家庭都还不错了。
北京的这个孩子,是个女孩,高中成绩还不错,在全北京市排名前3000名左右,虽然上不了北京理工的普通批次,但北京理工的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是没问题的。
然而,张老师对这个孩子的评价却不怎么好,他直言:“这孩子的性格怎么说你呢?就是她什么想法都没有,她是真没想法!有的孩子有点“鸡贼”,有想法也不说,或者说喜欢玩,然后把精力全放在玩上了。而这个学生是属于学习很好,但没什么想法的类型。”
张老师问女孩,平时放假干啥,她说妈妈给她报什么辅导班班,她就上什么辅导班。即使家长问她愿意上什么班,她的回答依然是“无所谓、都可以”。
张老师就不解地问,那你不上辅导班,也不上学的情况下,会干什么呢?女孩回答说,自己比较喜欢拼拼图、做手工。
张老师认为,这样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乖乖学生”,老师让干啥就干啥,而且确实可以干得很好,但老师没让干的事,她也不会主动去执行。
那么,这样的孩子到底应该如何规划未来呢?这可愁坏了家长。
张老师也是直言不讳了,就说这孩子既然没有什么想法,那就最好按部就班,进央国企,并告诫她:“不要到社会上去竞争,因为如果到了私营企业的话,需要对变化敏感度非常强,然后感知到变化以后,需要根据变化而变化。所以目前3000名以内的名次,就上个985,老老实实进央国企,否则要是到社会上去竞争,一定竞争不过灵敏度高的人。”
不过,苏州的这个高中生跟北京的就刚好截然相反,这个孩子就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他和张老师主动聊起了苏州的经济发展形势。
他说,自己看了一下苏州发展的总体规划,苏州的经济总量大概在25000亿左右,他觉得苏州在这五年计划之内,一定会努力往3万亿上使劲。因为他爸带着他已经研究过了苏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他认为未来五年苏州肯定会着力发展这些产业......
这个孩子讲完自己的看法之后,便顺水推舟说出将来打算学什么专业。张老师听完,立马欣喜地点评说:“这孩子你要是让他进体制,就是把他给荒废了!像这种人,他是明显适合体制外的,不适合在体制内。”
对于张老师的观点,不少网友持理解和认同的态度。
网友:自己就是第一种女孩子,家里极度贫穷,学习成绩很好,现在在国企上班,也不会阿谀奉承,躺平佛系。
网友:我是第一种女孩子,家庭条件小康,但真的没自己的想法,大学毕业之后就听话考了教师,上班第一个月家里给买了奥迪代步,现在已经上班5年,躺平很快乐。
网友:这个苏州同学和我简直一模一样,我24年高考生,成绩中上,长沙理工自动化,但我也是很有想法,啥信息都会去查,去了解,因为我觉得信息差非常重要,选择大于努力,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提出意见。
但也有网友认为,张老师的观点太武断,她认为第一种女孩等上了大学独立生活了,会发生很多改变的,会变得很有主见。之前是被父母压制了,会报复性反弹!
看了一圈评论区,学姐觉得大家说得都没毛病,但是我想说,张老师分析的是一种普遍现象,肯定是不能涵盖所有个例的。
通常情况下,第一种孩子也就是所谓的乖乖学生,不是说她将来就业不好,而是说可能前景有限,基本上是一个按部就班的状态,平平淡淡过一生。
这样的学生因为更在意稳定性和确定性,他们往往更适合体制内的工作,比如公务员、教师、医生这类职业。即使没进到体制内,在体制外也不会经常换工作、换行业,更别说换城市。
当然也排除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当他们人生发生重大变故,或者经历一些人生挫折之后,也可能性格上会发生一些变化。
而第二种学生的话,因为从小就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并不在意所谓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而是始终会追求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这类学生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不会混得太差,因为自助者天助,是金子总会发光。
那么,这两种学生到底有何本质区别?
我提炼了一个核心的区别,那就是是否具备超强的应变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当然了,不管是选择什么专业或行业,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